南粤沃土丰产有“稻” 广东多地引进新稻种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

统筹 / 张德钢 马汉青


【资料图】

河源东源多年生稻可连续收割 3 至 5 年、韶关乳源再生稻头季亩产超 650 公斤、揭阳惠来引进旱稻首次实现规模化种植……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一线采访了解到,在深入实施 "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 中,广东多地通过各种措施积极盘活耕地资源,因地施策,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稻种,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渠道,取得了良好成效。放眼望去,南粤沃土之上一片片金黄的稻田,绘出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张德钢)

河源东源

首个多年生稻种植基地丰收

" 一种多收 " 实现轻简化生产

文 / 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奕镇 实习生 马静仪 通讯员 彭冰 修硕

连日来,位于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日光村的河源市首个多年生稻种植基地首次迎来丰收。当地试验种植的 500 亩多年生稻收割之后,无须再次经过犁耙田地、播种、栽秧等环节,只需做好田间管理,即可连续收割 3 年至 5 年,一年可收获 2 季。

风吹稻浪,稻穗飘香。近日,在日光村的多年生稻种植地收割现场,记者见到眼前连片的水稻种植地迎来了丰收,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弯下了腰,稻谷充实饱满,两台收割机穿梭其间,随着轰隆隆的机械声响起,一层层稻浪应声倒下,收割机割断稻秆后将稻穗卷进脱粒仓完成收割。

据了解," 多年生水稻 " 是云南大学胡凤益教授团队以非洲长雄野生稻为父本、亚洲栽培稻为母本,通过种间远缘杂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水稻从一年生变成了多年生。其收割后不用重新犁田、插秧,能像韭菜一样实现 " 一种多收 ",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深圳对口帮扶东源工作组有关负责人介绍称,今年春耕期间,在深圳市盐田区委、区政府的对口帮扶下,漳溪畲族乡引进耕种 500 亩多年生稻,建成河源首个多年生稻种植示范区。未来计划在深圳对口帮扶东源的多个乡镇推广,种植规模有望达到万亩,同时还根据今年的试种情况,来年或在河源更多县区进一步推广。

据了解,多年生稻具有 " 一种多收 " 和 " 一种两收 " 生产模式优势,在北纬 28 度以南的双季稻区可以越冬,实现 " 一种多收 ",种植一次,可连续收获多年。而在北纬 28 度以北的双季稻区,可以 " 一种两收 ",只需抢收早稻而避免抢种晚稻,缓解了早晚稻 " 双抢 " 期间早晚稻农事间隔时间短和劳动力短缺等生产问题。日光村种植的多年生稻属 " 一种多收 ",这也突破了当地传统水稻的耕作方式,实现水稻的轻简化生产。

据项目有关负责人于泽介绍,日光村的试验田亩产将达到 500 公斤以上,相比一年生水稻," 一种两收 " 模式每年可以节约成本投入每亩约 600 元,而 " 一种多收 " 模式每亩节约 1200 元,按推广一万亩计算,分别可以节约成本约 600 万元和约 1200 万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韶关乳源

探索水稻种植 " 新经验 "

再生稻头季亩产超 650 公斤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 通讯员 赖南坡 赖秀英 张洪荣

立秋时节,在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一六镇东七村,一大片收割后的稻田里,经过农人的追肥和培育,稻桩又重新萌出嫩叶。半个月前,这里正是一幅丰收的景象:一株株金黄色的稻穗颗粒饱满,一阵风拂过,稻田里翻起稻浪,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

7 月 27 日," 青香优 19 香 " 再生稻头季收割仪式举行,收割机现场开展收割作业。经过测算,这片稻田平均亩产 650 公斤——与传统水稻种植不同的是,第一次收割之后,通过施肥和培育,在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这片稻田将会再长出一季水稻。

据了解,为切实推进 "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特别是推进镇村新产业工作,今年年初,乳源瑶族自治县一六镇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邀请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专家进驻镇人才驿站,多次到镇内指导农业生产。专家们结合一六镇镇域水田土质、供水、气候等特点,推荐当地种植再生稻。

今年 3 月,再生稻试种项目在一六镇正式启动。两家企业合作,在东七村联合试验种植再生稻 30 亩,种植再生稻 " 青香优 19 香 "" 青香优 033"。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管理,再生稻试种项目取得成功," 试验田 " 迎来丰收。

" 头季亩产超过 650 公斤,预计再生季每亩产量超 250 公斤。由于品质较好,成本相对较低,经济收益比普通双季稻多得多。" 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再生稻具有生产成本低、产量高等优势,首次尝试种植 30 亩再生稻取得不错的收成。

近段时间,在一六镇乐群村,60 多名农民在一六镇强镇富村公司的组织下,在稻田里忙着插秧。他们所种植的同样是 " 青香优 19 香 " 再生稻。

据介绍,为巩固粮食安全,确保良田种粮,当地以发展壮大强镇富村公司为契机,探索强镇富村公司 " 产购销 " 一体化发展新路径,推动沃土生金。

强镇富村公司与各村委通过前期谋划和考察,确定在乐群村流转闲置田地,采取 " 公司 + 村委 + 农户 " 合作模式推广种植再生稻,首批流转土地 102.34 亩。

该项目采取 " 公司 + 村委 + 农户 " 合作模式,即企业出技术和资金,村委出土地,农户出劳动力,这样一来,乐群村集体可获得土地租金约 3 万元,附近农户参与种植每日务工可获得劳动报酬,从而实现 " 产业增效、集体增富、农民增收 " 的三方共赢。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再生稻试种成功的基础上,工作队还将大力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和产业规模,力争明年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 5000 亩。

揭阳惠来

旱稻首次实现规模化种植

特色培育让 " 土地生金 "

文 / 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宜 通讯员 张舒婷 蔡永刚

眼下的揭阳惠来靖海镇,在田野里放眼望去,稻穗饱满低垂,长势喜人。近年来,该镇在有限的土地上培育特色,通过发展旱稻种植,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牢牢地牵住增收的 " 牛鼻子 ",实现 " 土地生金 "、农民增收致富。

旱稻,又称陆稻,性耐旱,能适应生长于无垠旱地、坡地及干旱生态环境。揭阳惠来沿海乡镇多为沙坡地,正是适合种植旱稻的一片宝地。

在靖海镇后湖村,成片稻田满目金黄,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稻香浓郁扑鼻。广东中旭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松涛说:" 后湖这片 200 亩旱稻是公司在今年 4 月初首次尝试规模化种植的旱稻,胡萝卜收割后直接耕作,针对土壤比较干旱、带有盐碱性的特点,由布局水管进行统一喷灌、施药、施肥等田间管理,目前已进入收割阶段,预计亩产能达 550 公斤。"

后湖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村此前通过盘活土地,将村荒坡地流转给广东中旭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种植胡萝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胡萝卜种植间隔期通常是每年 4 月至 7 月,正好是水稻种植期。" 罗松涛说,去年以来,公司首次尝试种植旱稻,引进品种 " 恒丰优粤禾丝苗 ",利用该品种耐旱性特点,在管理上利用胡萝卜种植基地现有喷灌设施,制定科学的供水和施肥方案,与传统水稻相比,大大减少了需水量。

据农技员介绍,新型旱稻品种耐旱、耐盐碱性较强,通常只需要正常的雨水就可以生长发育,无须漫灌。相较于水稻,旱稻在节约 70%-80% 用水量的同时,可以得到与普通水稻相似的产量。同时,旱稻病虫害少,可使化肥使用量和农药喷洒量减少 35% 以上,从而提高了产品品质,也保护了生态环境。此外,旱稻品种因其品质好,产品供不应求,相对其他传统粮食作物,收益也更高。

近年来,靖海镇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安全,集中力量增加粮食生产面积,促进农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该镇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已增加可耕作土地超 3500 亩,引进本地种植大户及专业企业 3 家,发展壮大了胡萝卜、辣椒、番薯三个千亩种植基地,配套蔬菜加工工厂,全力打造全链条农业产业项目,朝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向迈进。

靖海镇党委书记陈锋表示,将继续推广旱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模式,鼓励支持三个种植基地扩大种植规模发挥带动作用,把美丽乡村和种植基地进行融合串联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做好滨海文旅文章。

编辑:邬嘉宏

关键词:

下一篇: 最后一页

相关新闻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