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小企业的“领头雁”,“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有利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已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全面注册制正式实施对“专精特新”企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持续提升“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质量?围绕这些问题,《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
政策加码 摆脱“成长的烦恼”
《经济》:去年,《关于知识产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关于高质量建设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出台,您如何解读上述文件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张鹏:“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国家密集出台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系列文件,这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专精特新”企业相对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早期,其发展正处于资金和资本投入的密集期,现金流投入较大而回收较少,持续和密集的资本支持是促进“专精特新”企业摆脱“成长的烦恼”和实现成长曲线开启的关键。无论是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还是建立区域性股权市场,都是从估值和未来发展视角最大程度给予资本支持,本质上都是在充分利用“专精特新”企业长处,规避其短处——不能像成熟企业一样,通过充足的抵押物方便获取间接融资。另一方面,“专精特新”企业集中于市场结构底部,主要针对于需求市场的“厚尾”部分,规模小、成长快,这意味着企业面临的风险大、风险溢价高,亟需专业化、多样化的资本市场支持。从目前颁布和施行的政策来看,其着力点之一就是依托资本市场建设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这不仅符合“专精特新”企业成长规律,也促进了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健康发展。总体而言,国家层面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地方各类配套政策支持为“专精特新”企业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成效相信会随着企业发展壮大而不断显现。
《经济》:2月17日,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在您看来,这对“专精特新”企业带来哪些利好?
张鹏:近年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企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A股市场IPO规模从2018年的103家升至2022年的416家,目前A股上市公司超过5000家,总市值在90万亿元以上。随着全面实行股票注册制改革,将企业上市资格由审核制改为注册制,将企业上市与否交给投资者,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开绿灯、宽放行,提高了IPO进度和效率。应该说,“专精特新”企业价值的根本在于其未来的高成长性,这类企业通常是高科技、研发强度大的前沿行业,其发展与传统企业和成熟企业历史成本外推估值具有本质区别,而实行股票全面注册制改革,恰恰能够让投资者通过资本投票方式,将资本流入到适合中国未来创新转型的广大中小企业,减少对少数成熟和传统企业的投入,这正好符合经济转型升级之需和企业创造性破坏迭代之需。
《经济》:您认为,不同的资本市场之间该如何进行联动,提升资本市场的覆盖面和精准度?
张鹏:资本市场体系应是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和功能齐备的服务实体经济的系统,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仅能服务好广大成熟型和传统型企业,也能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专精特新”类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因此,应继续充实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不同类型公司转型发展保驾护航。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框架已经构建,需内容细化才能持续为各类公司转型发展提供支持。
首先,要继续充实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内容,将市场建设与各类公司转型发展无缝对接。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等主要板块的支持,聚焦各板块差异化、细分化和特色化的功能定位,通过各主要市场引领带动一批现代产业集聚发展的优质公司,继续服务于金字塔尖公司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创新区域性股权市场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合作机制,继续加强对创业投资市场监管与开放,拓展创投行业的融资来源,完善创投行业退出渠道,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基座,支持塔尖公司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基础层和创新层挂牌、在各主要证券交易所上市。
其次,在全市场注册制改革基础上,完善转板机制,优化板块联动,细分上市条件,实现更大范围市场扩容,引导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投早、投小、投专精特新硬科技,及早发现有潜力和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优质市场主体,使更多的优质企业成长壮大并脱颖而出为龙头公司。
积聚内生动力 实现量质齐升
《经济》:2023年,资本市场看好哪些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
张鹏:从长期主义视角看,我一直从经济结构转型和长期增长趋势角度挖掘资本市场有潜力的标的。具体而言,一是关注处于产业链上关键节点、对产业链安全性和自主性具有重要影响,并具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关键企业。我国虽然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随着产业技术密集度提升和分工不断细化,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在产业链上提供核心零部件和重要材料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的整体质量和安全。因此,具有核心技术、市占率高,居于产业链关键核心节点的高成长性“专精特新”企业成为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的标的;二是关注人力资本提升型与富含人力资本的高价值高护城河企业。从增长动力看,2022年,中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人口规模红利式微甚至消退,而人力资本红利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同时,在全球低利率的环境下,资本供给过剩,传统物质资本回报率下降,传统资本要素退潮。对此,中国应当利用好低利率的有利环境,加大对关键基础设施及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创新人力资本红利代替传统增长动力。因此,生物医药、大健康、广义人力资本消费等提升人力资本的领域是值得关注的重点领域。此外,还要重点发掘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中人力资本集中的领域,比如,产品和服务的增值主要来自于人力资本而非传统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产品和服务能够体现企业家精神和员工首创精神等无形资产。
《经济》:企业取得“专精特新”标签,会对自身发展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如何持续提升“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质量?
张鹏:截至2023年2月17日,全国A股上市公司共计5093家,其中“专精特新”标签企业1088家,占比21%;以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和“专精特新”作为标签的北证A上市公司共计171家,其中“专精特新”类上市公司70家,占比41%。无疑企业取得“专精特新”标签将会对其发展带来诸多积极便利,诸如提升知名度、获得政府各类补贴以及税收减免,同时也是对其高成长性的认可,使其在某一细分领域发展成为隐形冠军或独角兽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但标签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标签的获得是暂时的,而持续被消费者和市场贴上“专精特新”标签才是长久的。因此,从长远看,企业发展也要着眼于长期主义和价值投资,正确对待短期利润波动与市场调整现象,将企业发展置于“百年老店”“老字号”的思维之下,聚精会神于主业,以过硬的质量和服务占据市场。最重要的还是要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保障,才能够不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实现量质同步提升。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记者/张军红 调研组成员/马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