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蒌蒿满地(富书专栏作者)
人生在世,各种俗事,萦绕于身。
今天你为了不能赚更多的钱而烦恼,明天他为了仕途上升无望而愤懑,汲汲营营于世间,每天都有数不清的烦恼。
(资料图片)
久而久之如我们常人所见,这世间充满暴躁和焦虑。
有人常常会奇怪,当年的五柳先生到底是怎么在俗世中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然而却有这么一个人,他遵循于内心,不受世俗思想所束缚,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他就是 宋应星 (1587-1666年) 。
尽管生前没有太多的荣誉加身,他的一生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也属实算不上功成名就,甚至因为六次未曾及第而被耻笑,然而,他一生按照自己的内心行事,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打磨,最终得到了高度认可。
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而其中最杰出的作品《 天工开物 》被誉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2021年5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IAU) 批准中国在嫦娥五号降落地点附近月球地貌的命名,宋应星 (Song Yingxing) 为八个地貌地名之一。
他的一生,不管读书、兴趣还是工作,都遵从内心,不困于世,不流于俗,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大道。
文人都读八股,我偏要撰写科普图书
宋应星自幼聪明强记,“数岁能韵语” (作诗) ,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及长辈喜爱。
稍长,考入奉新县县学为庠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
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与兄长宋应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
在一万多名考生中,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
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
放在今天来看,考学成绩这样的宋应星显然可以算妥妥的学霸,是家长口中常常夸赞的“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之后的科考之路,却并不像以为得那么顺遂。
连续六次上京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宋应星却都名落孙山。
而在不断地失败中,宋应星也逐渐意识到此时的科考,远远不是他当初心中所想——朝廷为造福百姓选拔人才为官。
当时的社会风气,重人文轻科学,重科举轻科技,重空谈轻实学。
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体,以“四书”“五经”命题,内容和形式都有严格的限制,答案以朱熹集注为标准,要求考生“代贤圣立言”。
这种情况下,考生根本不能发挥自己的独到见解。
了解了科举的弊端,宋应星撰文批判道:“荐人于所荐之人,声应气求,仍在八股文章之内,起出他途?”
于是拒绝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不像世人一样钻营应试,一心考取功名,而是通过撰写科技书籍《天工开物》来实现自己造福百姓的理想。
这本书按类别应算科普图书,是读书人口中的非正统之学,跟读圣贤书的主流行动明显不一样。
然而宋应星却毫不在意,在此书完成之际,更是直接在书的序中宣称“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世人都说劳动者低贱,我偏赞美匠心精神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工商一行更是为世人所不齿,常常被笑作是下九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奇技淫巧,君子不为”,很多人已经养成一种高贵感、优越感,这些人鄙视从事劳动生产的工匠甚至农夫。
而宋应星却反其道而行之,跑到田间地头,走进手工作坊,观察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工作,记录他们的一言一行。
在创作《天工开物》的时候,宋应星更是以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按照衣、住、行用的顺序编写18卷5万多字,图文并茂地记述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艺和科技成就。
从书中的文字,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他对广大劳动者的尊重,他赞美匠心精神,赞美教人耕作的人为神农,赞美创造车船的人为神人,赞美肖像万物而色色咸备的画工为至神……
他批评纨绔子弟把农民看作罪人,读经书的儒生又把农夫当作辱骂别人的代称,他们吃着农民辛苦劳作的粮食,却一丝一毫不知其出处,全然忘了没有农民哪来他们的饱食终日。
他认为人人都需要吃的粮食才是民之根本,对于文人写诗称赞的美玉,纨绔子弟披挂一身的珠宝,不见喜爱,反而发问提出:
“珠雄于此,玉峙于彼,无胫而来,以宠爱人寰之中,而辉煌廊庙之上,使中华无端宝藏折节而推上坐焉。岂中国辉山、媚水者,萃在人身,而天地菁华止有此数哉?”
由我看来,在大家都在为珠玉痴迷的时候,他却想着这东西总会有用尽的时候,虽然与“时尚潮流”不符,却也不失为一种早期的生态环保意识的觉醒。
官员降清能加宫进爵,我偏拥护我的大明朝
宋应星生活在 明末清初 。
明朝灭亡前夕,他作为一名技术干部,当过福建汀州府推官和南直隶亳州知州。
明朝灭亡以后,宋应星和哥哥将希望寄托于南明政权身上。
然而,南明朝廷由阉奸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政权岌岌可危。
而清兵南下,隆武二年 (1646年) ,其兄宋应昇服毒殉国。
有着国仇家恨在,宋应星拒绝出仕。
其后,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公退居家食,抒生平学力,掞摛文藻。”
要知道清朝入关以后,为了笼络人心,对于前明官员,都是官复原职的任用。
甚至有的官员在降了李自成大顺政权以后官升一级,降清以后,清朝也是以其在大顺政权官升一级的官职任用,一时间拉拢了无数官绅。
像宋应星这样的人,自然也在清朝廷的拉拢范围内,只要他出仕,按照之前的官职,至少也是个正五品。
在那个清军刚刚入关的特殊背景下,轻轻松松官升一级,甚至按照惯例成为三品大员也指日可待。
不过宋应星面对清朝廷的招揽,一直都是拒不出仕,安然在贫困中度过晚年。
在写《天工开物》这本书的时候,宋应星想买点奇特的工艺器物或者资料来考证,却没有钱;
想请同行来商讨鉴别材料的真假,又没有地方招待;
想出版此书,更是身无分文,还是靠了老朋友的交情才得以出版。
即便如此,宋应星甘之如饴,坚持自己的理想。
用我们当今的眼光来看,宋应星这个人,似乎他的一生一直都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
当大家在读八股文考取功名的时候,他放弃了别人眼中的仕途大道,去小县城教书,写出一本与功名无用的书。
当社会中奢靡成风的时候,他却大反其道,贵五谷而贱金玉,对金玉满身的富家子弟嗤之以鼻,而对农田作坊里劳作的农民、工人充满了赞美之情。
当明朝灭亡,清朝廷上位的时候,他拒不出仕,隐居不出,以至于他的生平中连准确的逝世时间都不确定。
然而终其一生,我想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应该是未曾言悔的。
他的一生都追随内心所思所想,未曾受世俗的影响而改变初心,真正做到了不困于世,不流于俗。
每个时代,都会为身处其中的成员提供一套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
每一个人,都会受到这种标准的影响。
然而, 能够真正摆脱世俗,遵从内心,追求自己心中所想的人,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为我们留下流光溢彩的一抹亮色,成为能够改变历史的极少数人。
庄子云:“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
愿你了解宋应星,难以冲破世俗思想束缚的你,能够做到,不困于世,不流于俗,勇敢追求自己心中所想。
作者简介:蒌蒿满地,富书作者,本文: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图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中,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